語音播報
“這次一定要建一個綜合資料信息平臺。”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劉昌明院士參加過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特別有感觸,“當時我從格爾木步行到拉薩,用了兩個月時間,碰到?jīng)]有資料的地方工作很難做?!?/p>
9月6日上午,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聚集了全國16個單位的23位院士,給國家高度重視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提建議。“我們要聽聽相關各領域資深院士怎么說,特別是參加過第一次青藏科考的‘老院士’?!敝锌圃呵嗖馗咴芯克L姚檀棟院士說,“老院士”們是這次科考的咨詢顧問,主持過第一次青藏科考的孫鴻烈院士是咨詢組長。
座談會上,姚檀棟介紹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考察的5年目標:揭示過去50年來環(huán)境變化的過程與機制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預測這一地區(qū)地球系統(tǒng)行為的不確定性,評估戰(zhàn)略資源儲備和資源環(huán)境承載力、災害風險,提出亞洲水塔與生態(tài)屏障保護、第三極國家公園建設和綠色發(fā)展途徑的科學方案。為此,科考制定了西風—季風相互作用及其影響、亞洲水塔動態(tài)變化、高原隆升與能礦資源等8個方面的研究任務。
“第三極與全球的相互影響是什么?亞洲水塔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中科院地球環(huán)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希望第二次青藏科考能對當前的不確定性做一些回答。他提出,對于水文、氣候變化的考察,時間尺度可以放寬些,“近50年的研究目標太小了”。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李文華院士注意到,習總書記寫給科考隊的賀信里說青藏高原是“中華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護地”?!翱梢栽黾由鐣?jīng)濟文化板塊,包括藏地的建筑、農(nóng)業(yè)、游牧、文化、生活習慣等,用自然和社會科學結(jié)合的方式揭示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李文華建議。
“青藏高原隆升的模型有望在第二次科考中取得突破”,中山大學高銳院士期待著把建模缺少的可可西里等地的數(shù)據(jù)補上?!斑€有深部和淺部如何聯(lián)系,是耦合還是不耦合,希望這次能揭曉答案?!?/p>
“我發(fā)現(xiàn)搞地學資源環(huán)境研究的院士們都聲如洪鐘、老當益壯?!蹦┝?,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院士向“老院士”們表達了敬意。
“我下月還要去藏東南考察地質(zhì)災害呢!”85歲高齡的孫鴻烈院士笑著回應。
?。ㄔd于《科技日報》 2017-09-07 01版)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